弘扬兵团精神 品味兵团味道丨新疆有个“塞外江南 鱼米之乡” -澳门沙金app下载安装
引语:70年来,兵团人栉风沐雨、扎根边疆,向沙漠要绿洲、让戈壁产硕果,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人间奇迹。为深入挖掘兵团特色文化、打造兵团特色网宣品牌,即日起,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推出“弘扬兵团精神 品味兵团味道”系列主题报道,充分挖掘展示70年来兵团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每年夏秋季节,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八团,或乘坐观光小火车,穿行在稻田中,感受唯美的田园风光;或登高塔,一睹长势火热的水稻风采。
稻虾共生 营造农业好光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天山西部伊犁河谷,有“中亚湿岛”之称,是伊犁农业明星产品——伊星大米的故乡。而可克达拉市六十八团,是兵团水稻主产区之一,虽处在国境线不远处的边疆,却是一派“塞外江南 鱼米之乡”的景象。
六十八团坐落于伊犁河南岸,这里三面环山,年平均气温10.4℃,年日照时数2870小时,年降水量417.6毫米。伊犁河丰厚的水域灌溉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和水资源优势,有利于水稻养分积累和转化,让六十八团稻米产业独树一帜。
近年来,为做强稻米传统产业,发展连队集体经济,六十八团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促成了稻虾、稻蟹互利共生的好光景。
田间养虾蟹,虾蟹除虫草,大大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有效减少了农药污染,也让六十八团虾蟹米真正成为了有机健康美味的绿色食品。
六十八团探索的稻虾共生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了种植户种植收益,也让水稻与小龙虾品质双双提升。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加上独具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成就了六十八团虾蟹米的上好品质。
为了让好味道看得见,这里的虾蟹田示范区采用了视频监测系统,对每一寸土地进行监测。使用传统工艺,不抛光,并保留胚芽,使大米绿色健康,颗颗醇香,口感香滑软糯,淳厚回甘,让每一颗大米都散发着六十八团稻田最自然的味道,成为大家餐桌上的营养放心之选,同时也形成了小龙虾种苗、养殖、加工、销售、餐饮、技术服务一条龙发展模式。
农旅结合 共赏丰收增收喜悦
为记录和增彩水稻在六十八团的“成长日记”,近年来,六十八团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方式,建设打造长丰稻作文化展览馆景区,展示地方红色精神和稻米文化的融合发展。
60多年前,六十八团第一代军垦战士来到可克达拉市,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挖地窝子、住羊圈,用最简陋的工具,在盐碱地上开荒造田、挖渠引水,种植水稻洗碱改良土壤。由于耕地条件差、耕作粗放,当时亩产较低。改革开放以后,六十八团改造中低产田,开始精耕细作,科学种田。
发展中期,六十八团建立了水稻种植科研基地,使得机械插秧面积达到3.5万亩。2004年,六十八团投资1.5亿元建成“伊香”大米加工企业,随后又建成储备库房,实现水稻生产、贮存、加工一体化。2017年,团场水稻种植面积达9万余亩,每亩单产提高到800公斤,水稻栽培实现全程机械化。近几年,团场的9万多亩土地上,水稻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7万亩以上。
此外,从2018年开始,六十八团大力发展稻田观光旅游,创作稻田画,并每年变换主题,通过激光打点确定框架,然后用黑、紫、黄色水稻,在绿色稻田中勾勒出文图,以稻田为“画布”,以彩稻为“画笔”,画出各式文图。
2014年,六十八团被中国农业部评定为“中国美丽田园稻田景观”。如今,职工种粮有钱赚、生活有奔头,愿种粮、多种粮,既稳住了农业基本盘,也夯实了“三农”压舱石,为师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提供了有力支撑。(熊成慧 石进玉)
来源: 责任编辑:邹钰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