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发展机遇 深化交流合作 -澳门沙金app下载安装
4月21日,“机遇中国·中国式现代化陕西内蒙古行”中蒙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启动。来自蒙古通讯社、国家公众广播电视台、今日报等蒙方媒体和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陕西日报等中方媒体的40余名记者组成采访团,于22日至25日在陕西开展采访活动。
在4天的参观访问中,中蒙联合采访团近距离感受陕西现代化发展的强劲脉动,用真诚的交流搭建友谊桥梁,以新闻为媒拓宽中蒙交流合作之路。
目睹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与开放共融、生态与产业共享,西安浐灞国际港务区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陕西之行的第一天,中蒙联合采访团来到位于浐灞国际港务区的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刚下大巴车,几个巨大的油罐映入眼帘,引起采访团成员一阵惊叹。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历史悠久,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集农业种植、粮油食品和预制菜品加工、物流运输、连锁经营等于一体的跨国全产业链民营集团公司。
经过该公司油脂加工中心,厂区后方的货车正将从哈萨克斯坦运来的原料卸下。
集团副总经理刘东萌介绍,公司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探索粮食安全供应链新模式,不仅实现了原料种植的跨国布局,还建立了优质粮食订单种植基地,成为中国粮食企业“走出去”的有益借鉴。
来到集团健康文化体验园,采访团成员品尝甑糕、观赏面花、体验抻面。
蒙古国tv8电视台导演孟赫额尔德尼说:“原来biangbiang面的名字是拟声词,要把面抻成又长又均匀的一条,真是一个技术活。”
作为港口功能区重点项目,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为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现代物流体系和深化中亚经贸人文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登上国际港站综合营业大厅二层,采访团成员纷纷向外望去,只见龙门起重机正在将一个个摆放整齐的集装箱搬运装车,中欧班列长安号就从这里出发。
“我到过中国很多沿海港口,这是第一次来到陆路口岸。”蒙古国记协秘书长乌干巴雅尔表示,“在‘口岸复兴政策’的实施下,我们正在积极扩建与中国对应的口岸。前段时间,中国政府援建我国的扎门乌德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式启用,极大提升了口岸客货通关能力。早期,蒙古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希望今后我国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建设中。”
采访团来到西安奥体中心时,2024年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总决赛刚刚落幕。
在了解了我国全运会的发展历程、陕西举办第十四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的历程后,采访团进入主体育场内部参观。场馆内现代化的体育设施、一排排蓝黄相间的座位、洁净美观的环境,给远道而来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感受
历史文化传承保护
除了现代感,西安这座独具魅力的城市还拥有厚重、鲜明的历史文化气息。它穿越千年,贯通中华文明的脉络。
身着蒙古袍的每日报记者敖特根图雅在采访团中非常吸睛。她表示,很想试一下中国传统的唐风汉韵服饰。来到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来往穿梭的游人大大满足了她的观赏欲,还有两位蒙古国记者亲身体验了汉服和妆造。
蒙古国焦点网记者娜木恩扎雅说:“今天能够体验中国的大唐服装和妆容,我非常兴奋。穿服装之前一直在担心,如此华丽的衣服会不会不适合我,现在看着特别满意。”
晚饭间,一阵小雨为接下来的城市漫步带来丝丝凉爽。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这条集文化、科技、创意、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商业街区,蒙古国记者唱起了《乌兰巴托的夜》,展示豪迈的蒙古风情。
4月23日一大早,中蒙联合采访团开始了参访文博旅游胜地的行程。
他们在易俗社文化街区的“两馆一台”里领略非遗秦腔的艺术魅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仔细聆听,细细观察,欣赏珍贵文物;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观看享誉世界的兵马俑,一睹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
蒙古国今日新闻网记者策博勒玛感慨万千:“文化是每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东西,中国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里,我见识到秦腔戏曲艺术的萌芽、诞生和发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仿佛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在眼前,而且各种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背后离不开政府和全社会对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和行动,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可贵的。”
站在西安城墙上四望,历史古建与现代建筑相映生辉,脚下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在此碰撞、融合。蒙古国苏力德电视台记者、总制片人宝勒日其木格纵情歌唱《鸿雁》,引来小朋友围观。
“中国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以文促旅,将成果运用到旅游发展中。人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时也把这种精神力量转换成为发展动力。从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中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幸福。”宝勒日其木格说。
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行程过半,中蒙联合采访团来到我国著名农科城杨凌。杨凌因农而兴、以农兴城,是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采访团分别参观了智慧云控制中心、智能温室大棚与自动化植物工厂。自动控温控湿、超大跨度大棚、agv户外无人运输系统……处处体现出科技感和智能化。讲解员穆媛妹和郑飞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来到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展厅里展示着杨凌承担的国家使命以及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成效、种业发展、农业国际合作等情况。蒙古国国家公众广播电视台记者索伦嘎开始录制新闻,通过镜头展示旱区农业发展的“中国方案”。
水是生命之源,是农业的命脉。为解决旱区节水农业发展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节水农业方面的整体优势组建的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蒙古国记者结合蒙古国的地理条件,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任小龙和许景辉询问了许多关于旱地水肥利用、节能灌溉的知识和技术。
“陕西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多年研究,并将成果投入运用,造福人民。这为我们改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益借鉴。”乌干巴雅尔说,他对无土栽培技术的原理和运用非常感兴趣,技术革新让作物生长环境不受传统耕种方式的限制,空间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运维成本显著降低,很值得推广。
体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鸿蒙初辟到灯火璀璨,能源变革是文明进步的助推剂。如今,世界能源结构正加速向低碳、零碳、负碳方向演变。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终聚焦清洁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从专注单晶技术到引领光伏行业发展,以绿色能源科技为弦,奏响绿色零碳未来和音。
在隆基智慧能源展馆里,采访团触及能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纵览光伏行业变革。策博勒玛表示,蒙古国电力缺口大,需要加大电力投入。隆基绿能是全球规模最大和技术领先的光伏制造企业,利用太阳能发电,值得关注和学习。
中蒙联合采访团最后一站来到秦岭国家植物园。截至目前,园区活植物引种记录204科1161属6512种,初步建成“一河两场三湖四馆六区三十园”,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基地。
跟随讲解员严亚娜的脚步,采访团参观了科普馆和标本馆,随后来到秦巴园元始台。向北极目远眺,一马平川的关中大地尽收眼底。身处“天然氧吧”,大家大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花园沟空中花廊里,月季花、杜鹃花开得烂漫,引得采访团成员在花丛间流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1年起,蒙古国开展种植10亿棵树行动,蒙古国世纪报记者奥云感慨:“一定要重视生态保护,多植树造林,发展绿色能源,保卫我们的美好家园。”
步履匆匆,陕西之行结束,中蒙联合采访团成员意犹未尽。“陕西之行非常圆满,我们采访团的成员都说收获很大。我们见识了现代与传统、文化与科技结合的魅力十足的陕西。陕西的发展成就非常了不起!”乌干巴雅尔说,“接下来一个月,我国媒体会有大量关于这次蒙中联合采访行的报道,从城市建设、文旅融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让我国民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
来源: 责任编辑:石进玉
(原标题:探寻发展机遇 深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