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他们把人生“种”在了沙海 -澳门沙金app下载安装

曾经的万古荒原变成了万顷良田,曾经的茫茫沙海变成了军垦新城。73年前,一支骁勇无畏的英雄劲旅横穿荒漠,挺进和田;73年来,军垦儿女屯田沙海,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

正是这样一群老兵,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最终将人生“种”在了这片沙海。

7月18日,“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网络主题宣传采访团来到第十四师47团老兵精神展示馆,探访沙海老兵73年前的峥嵘岁月。

“你们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记录”

在第十四师47团,笔直的杨树傲然挺立,崭新的楼房整齐划一,干净的马路向前延伸。机关大楼前的广场上,明媚的阳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镀上金色。纪念碑正中间镌刻着红色的“1949.12.22”字样,铭记着解放军来到和田那个闪耀着胜利光辉的日子。

图片5

进军和田纪念碑

讲解员曹瑞丽说,纪念碑整体由阿拉伯数字4和7组成,代表了四十七团;纪念碑底部宽为7.19米,指四十七团的前身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碑前有两个台阶,之后是5个台阶,碑的总体高度为15米,指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碑中金黄色部分是和田地图,地图中的红色标线是十五团进军和田的行军路线图。

在纪念碑的对面,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纪念馆本着立足本地、辐射全国的理念,以大力弘扬兵团精神和老兵精神为己任,迎接各地干部群众参观学习。

一批批参观者为纪念碑敬献花篮,然后来到正对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走进纪念馆,战歌嘹亮、号角吹响,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把五星红旗插在和田的那一段历史至今催人奋进。

图片6

采访团在老兵精神展示馆参观

纪念馆内有一件珍贵的文物,是第一野战军首长彭德怀、习仲勋发来的嘉奖电:“你们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记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

说起这件文物的来历,曹瑞丽说,1949年12月22日,四十七团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的1800名官兵从阿克苏出发,在荒漠原野风餐露宿18个昼夜,徒步急行军790公里,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胜利平叛解放和田。

图片7

纪念馆里,陈列着上百件兵团先辈留下的物品

而纪念馆里,陈列着上百件兵团先辈留下的物品,以及一些屯垦雕塑。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老一辈兵团人与大漠戈壁的故事。

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

因为一道特殊的命令,这些刚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军人,征尘未洗又走向荒原,就地转业屯垦戍边,把根深深扎在昆仑山下、大漠腹地,把一生献给祖国边疆。

图片8

三八线老兵纪念园内,参观者摆放花束以示纪念

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墨玉、皮山等地,一块块良田让地图上的绿色面积不断变大。

在47团有一块特殊的绿地,长800米、宽300米,被称为“三八线”,现被建成老兵公墓,长眠着离世的老兵。

说起“三八线”的由来,曹瑞丽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刚在和田安定下来的老兵们集体申请赴朝参战。虽然组织上没有批准赴朝,但他们怀着人在边疆、心在前线的感情,将开垦出的第一块绿洲命名为“三八线”。

而纪念馆保存着当年王震给老兵们手书的回电:“十五团驻和田万不能调。”老兵们用一生执行了这道命令。

他们放下武器,拿起劳动工具,开始了让沙漠变良田的努力。他们将开垦好的耕地交给群众,再换个地方,继续苦干。

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就挖地窝子;开荒种地,没有牲畜,就用人拉犁耙;没有工具,就自己做扁担、编筐子。

战士们用小推车推走一座座沙丘,用坎土曼砍断盘根错节的杂草根系,用人拉肩扛的方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开垦出万亩良田,建起了四十七团。

在开展大生产、开垦大批良田的同时,战士们大力发展工商业,先后发展了轧花、皮革、纺织、采煤、发电等工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有效增进了民族团结。

上世纪90年代,还有10余名老兵生活在47团,2017年尚有7名老兵健在。2019年,老兵刘来宝逝世,享年99岁。2020年,老兵董银娃逝世,享年93岁。

图片9

395位老兵,现在还在世的,就剩下一位老兵

“总共有395位老兵,现在还在世的,就剩下一位老兵了,他今年已经90多岁。”曹瑞丽说。

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内,军令号、水壶、饭盒、衣服等沙海老兵们使用的物件和相关资料保存得很完整。不少参观者为老兵的经历落泪,讲解员也常常跟参观者一起潸然泪下。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如今的四十七团,枣林丛丛、瓜果飘香、高楼林立,曾经的万古荒原变成万顷良田,曾经的茫茫沙海变成军垦新城,曾经的沙海老兵们一个个老去,但沙海老兵的功勋和精神永远不会谢幕。

“我以前在乌鲁木齐上班,但妈妈说‘你的根在兵团,你还是回来吧’。在这种情况下,我就选择回到了昆玉市。”今年36岁的夏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她在这里已经工作四年。而她的外公——王有义正是当年395位老兵中的一位。

图片10

夏天说,“老兵精神”指引着她人生前行的道路

夏天说,她从小就听外公的战友们讲战争岁月中的故事,到她长大后,尤其是当了纪念馆的讲解员后,她才更加理解了“老兵精神”的含义。

“外公这一代的老兵经常说,‘军装脱了,可军魂未丢;老兵走了,但军魂还在。大家把骨头埋在了大漠,把忠诚献给了祖国,无怨无悔’。这些话始终影响着我们。”夏天说。

图片11

85岁高龄的李淑兰将一生献给了兵团

今年85岁高龄的李淑兰是一名山东女兵,当年自愿报名来到了和田,在被服厂工作。而她的老伴张英武也是“沙海老兵”中的一员。这么多年来,她仅仅回过山东老家两三次。回忆起以前的生活,李淑兰说,“那时啥也没有,生活很艰苦。现在好了,我们也住进了小区,生活环境比以前好多了。”

说起在兵团的这些年,李淑兰说,把一生献到了这里,她从来没有后悔过。老人朴素的话语里充满了对祖国的满腔深情。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沙海老兵用实际行动践行兵团精神,牢记兵团人屯垦戍边的职责使命。对祖国忠诚、对人民热爱、对边疆热爱、对青春无悔的老兵精神,赋予兵团精神活的、永恒不朽的样本。

“47团已经形成以纪念馆、老兵故居、老兵驿站、‘三八线’等为核心的红色旅游景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曹瑞丽说,“沙海老兵节”已成为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年均吸引游客9万人以上。

如今,“老兵精神”在这块土地上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形成了坚定的信念和磅礴的力量,影响着一代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建设家园。一代代兵团儿女接过父辈的事业,传承和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坚守在四十七团这片热土上,在“死亡之海”上继续留下兵团人坚实的足迹,在兵团浩瀚的历史上继续书写着维稳戍边事业的新篇章。(周金柱)

来源:  责任编辑:邹钰坤

网站地图